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我們渴望消失的可以重現,倘若死了,唯一的指望便是復活。…… 但文學的興盛是如何獲得的呢?是作家締造環境,還是環境締造作家?」
摘自《停車暫借問》—— 鍾曉陽 ‧ <無效的敘述> —— 鍾玲玲
次文化堂彭志銘認為貿易發展局舉辦的香港書展,已經完完全全只是一盤生意。在這裡,我得和彭先生說句:貿易發展局的職能當然就是要推廣「貿易發展」,至於「推動閱讀、寫作風氣」,又與她何干?
當發現展場內出版社櫃位職員站在椅上忘我的努力在高呼:「 王貽興 先生已經o黎到我地現場啦~~」而我曾懷疑過,自己是否就站在油麻地菜市場?繼而在看到王先生好像沒被讀者們發現時的無奈表情,我本想走過去跟他握握手的,但當我了解到站在我面前一公尺的這個人,原來我還未能完全確定他到底是作家身份還是藝員身份時,就放棄了和他握握手這個念頭。那刻,我清楚明白到一句歇後語「豬八戒照鏡子 —— 裡外不是人」是甚麽意思。
當注意到最近流行一時 —— 不對,精準一點說應該是「潮爆」一時的《香港潮語學習字卡》瞬即被聰明的商人轉化成為「扭蛋玩具」在書展內銷售,你有否想過為自己的作品用同一方式處理?
我到書展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來自台灣的 黃俊郎 的書,可惜空手而回。手頭上有的《第二本書》,是一本我常翻閱的書,而另一本《不是第四本書》內裡的插畫,讓人有很多思考空間,令人愛不釋手。雖說是空手而回,仍忍不住買了上圖的幾本書。
在我游走於書本堆中的時候,耳機裡不知怎的,一直重覆傳來 這首歌 。
圖片:攝於香港
「攝影是將被拍攝的東西據為己有,它意味著將一個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這種關係令人覺得像是獲得一種知識 —— 因此也像握有某種力量。」
當這邊廂藝人家屬為了捍衛女兒私隱與娛樂新聞攝影記者 發生衝突 ,那邊廂卻有新聞攝影記者為了採訪萬人空巷的奧運購票實況而給 公安驅趕 。
為甚麼同一樣的攝影工具,會一次又一次或被「利用」或被「誤解」而成為一種具侵略性的工具?攝影記者和攝影工具的原始功能不就是為了將一件事或一個現場記錄,作為一個片段的定格嗎?為甚麼會有如此大之落差?
我們是否有必要再將「攝影記者」和「攝影工具」之間的關係,作一次重新審視?
「一張照片既是一種假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不在』的表記:彷彿房間裡的一堆柴火,照片 —— 尤其是那些關於人的、遠處風景的、極遠之外城市的、或是已然消逝的過去的照片,是幻想的煽動物。
《論攝影》—— 蘇珊‧宋妲 。On Photography - by Susan Sontag
圖片:攝於香港。《對抗》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閱讀一本教你怎樣能發財的書
首先會發財的人
必然是此書的作者
二零零八年業界最大型拍賣會, 即將舉行 。
圖片:攝於香港。詩集《出沒男孩》—— 袁兆昌
中學時代的我,在經濟學課堂上,學習過 Demand and Supply「需求與供應」,需求乃指大眾因需要一種產品而衍生的要求;而供應則指商家響應大眾需求而提供產品。記得在那堂課上的尾聲,我向老師提問過:「到底世事是有疑問才有問題;還是世事有問題才有疑問。」老師瞪了我一眼,以為我又在課堂上「玩o野」,最後不了了之,我也當然沒法找到答案。有時會覺得,或許在不適當的時候發表不適當的提問,總會被認定為滋事份子 —— 這就是我整個少年學習時代,一直被認定的身份。
跳躍式的思考步伐,是我一直以來的陋習。當大伙兒在談論甲的時候,我的腦袋可能就已經跳過乙丙,在思考丁。所以,偶爾有不知情的人和我對話之後,可能會以為我是傻子,這個我倒從來不會介意。
看到這裡,你可能仍然一頭霧水,到底我在搞什麼習作?
這次,我的意識流順序是 —— 需求與供應 —— 疑問和問題 —— 老師及玩o野 —— 跳躍跟傻子 —— 先有需求;還是先有iPhone? —— 潮流是怎樣形成的?
圖片:攝於香港。鴨寮街
為 何 離 別 了 卻 願 再 相 隨
為 何 能 共 對 又 平 淡 似 水
誰人是我一生中最愛,
答案可是絕對?
最愛是誰 圖片:攝於香港。中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