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405 少年王家衛

可按下圖片放大!




這篇網誌有點特別,煩請各位到這裡觀看一段非常有電影感的 婚禮短片 ,以及網誌內的文字和留言,然後再回來看我下面的發嗡風文字(假如你還有耐性和時間的話)。




毋庸置疑這是一段出自於對策劃、以及攝影與剪輯技巧都非常熟練的製作團隊的作品,先不談所用到的各類攝影器材與輔助工具的陣容(我猜,可能還有tracking shot, crane shot要用到的工具)。就攝影技巧而言,幾乎各種在電影中普遍應用到的攝影機推拉搖移升降運動方式鏡頭都能夠找得到,同時地,對於各式的切入切出淡入淡出溶入溶出剪輯效果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粗略算一算,一段2分38秒的超難度高濃度短片,拆分為63個分鏡,就是平均2.5秒的跳轉,堪稱是新世代,用「閃」的方式表達婚禮的短片典範。


第一次看罷短片,我的腦袋同時也閃出一個念頭,如果把片尾新郎新娘的名字換上各大酒樓的標誌,再換掉配樂,就會成另一條出色的廣告片,我不是在調侃,我是認真的在說,相信各位也會認同吧!


面對一些類似 MTV 影像的短片有一個怪辟好,就是喜歡關掉音效後重看一次,這樣獨立觀看的話,會比較容易判斷影像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弱,因為對一些有配樂的短片除去音樂,原理就類似用彩色照片轉換成黑白照片一樣,你得花費更多精力專注於內容之上來表達意念,因為拍電影的時候通常都還未有音效,那始終是後期製作。


至於配樂的運用,對於一個「歌詞精」——我來說,是非常容易觸動神經,用上林海峰的《經典》作為配樂,似乎看來有點兵行險著。如果有細味過歌詞內容的話,那是非常曖昧的,就我對這歌詞的解讀,歌詞活就像在對「港式婚禮」的一番揶揄多於一種讚譽。於是,我的腦袋又同時閃出最近黃子華的 Talkshow《越大鑊越快樂》那一段描述母親擺壽酒,兒子在台上高歌《念親恩》,嘉賓還熱烈鼓掌的畫面相類似。


尤記得於九十年代參加過一次婚宴,地點在廣東中山的一條小村落,主人家知道我對影像方面有點熟悉(那只是在場的嘉賓中相對來說,因為記得有人說過:從一堆矮個子當中選一個相對較高的不是真正的高個子),我就被選為義務婚禮錄像攝影師。國內的婚禮一般比香港的大陣容,二三十輛的花車實屬等閒事。那個年代的攝影器材當然沒今天先進,那好像是一台 SHARP 的機器,顯示器是可以上下擺動的最新款式,還有內置的過場效果。那時候,我當然是硬著頭皮展施渾身解數「打好呢份義工」,所以,王家衛式的搖鏡當然是免不了的指定動作,記得戲新郎的那一段,還想著要用《重慶森林》裡在重慶大廈追逐的慢快門效果,而《阿飛正傳》最後那一幕經典「梳頭」畫面當然也包括在內,為了方便拍攝「高炒」鏡頭,我還拖著一張高背椅圍著場地走,作為臨時梯子。結果,錄像是拍完了,最後當然是收到主人家狠狠的投訴。


胡金銓導演可以為了拍一朵雲等待三十天,黑澤明導演可以為了實踐一個意念,延續拍一個前推鏡將整整一幅十多呎長的牆壁拆掉,這是專業還是固執,時間會證明一切。至於拍攝婚宴,有很多東西是不能控制的,我總覺得,絕大部份情況下都應該是用拍「紀錄片」的心態比較適合,就是紀錄一些歡樂、感動畫面。還要時刻警惕自己,不是在拍荷李活電影或是商品廣告。


導演、攝影師最重要是觸覺,尤其拍攝紀錄片,沒有劇本不能排演,必須就地取材,敏銳的觸覺更重要,經驗豐富反倒可能令觸覺遲鈍了。


最近明珠台的一套 The Shot 《一拍成名》內裡,有一句關於一位參賽者Janson的評語說得很好: You over thought the story,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try to be a Creative Director, just try and to be a great photographer.



分清主次,恰如其分的表達意念,就是一名稱職的好導演、攝影師。




圖片:攝於香港

2 comments:

ah-yun said...

以當天製作來說﹐真的拍得好好。不過以婚禮來說﹐好 cheesy。 But that's just me, I guess. :P

野孩子 said...

TO: YUN
我習慣了"評相不評人",是庸俗還是優雅,要留待讀者自行決定。

我以技術層面作一個切入點,亦只希望討論一下這種"拍攝模式"是否Over了一般婚禮的原意。
同時也希望解開我心目中一直藏著的一個矛盾:到底"港式婚禮"是否一場 Show?如果不是,又何需要那麼隆重?

發生了一點意見不合其實雙方都沒錯,大概只是事前彼此欠缺溝通,過程中欠缺彼此遷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