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3, 2006

029 眼睛

可按下圖片放大!


離開了香港數天,躲到另一個地方。

重温正在慢慢消失的舊建築物樣貌,我靠近了現代化城市再也看不到的粉紅粉綠粉藍色破落牆壁,在悶熱的小巷於人流之中穿插,繼而讓視線遊過木頭車沿著三層高的老式住宅走過,注視到那懸空的電線掛著塵土,發現空間似乎都蒙上一層灰。

我時而坐在老式茶餐廳看著滴答滴答的掛鐘故意讓時間悄然流逝,又時而坐在馬路旁等著聚集於交通燈前歸心似箭的羊群衝刺。

披上歐陸式衣裳的新式街燈異常刺眼,站在路口的女孩在等待著靠岸美國軍艦的笛聲,但那濃裝豔抹卻掩不住渴望得到金錢慰藉的眼神。七彩的霓虹招牌在向我這邊招手並告訴我「發財埋便」。

我將這一切一切,用手上握著的眼睛逐一記下來。

圖片:攝於澳門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028 禁煙

可按下圖片放大!


將尖沙嘴看作九龍的嘴,鐘樓是一支銜在嘴上的香烟。
——節錄自劉以鬯《尖沙嘴鐘樓》

在特區政府的禁煙政策下,香烟終將被禁絕、消滅……



圖片:攝於香港。尖沙嘴鐘樓香港文化中心天星碼頭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027 倆母女

可按下圖片放大!


早前看過網友的Blog,看到一隻被收養貓兒慘被主人用短繩繫縛在類似露台的小地方可憐兮兮的照片,就想寫幾句說話。貓是一定不喜歡束縛的,請各位養貓人仕,如果客觀環境不許可一定要將貓兒長期縛上,我勸你還是放棄養貓吧,免得「好心做壞事」。

自少家裡就有養貓的習慣,那時候養的花貓都是為了治鼠才養而非現在身嬌玉貴的那種寵物貓。我一直不喜歡寵物貓,是因為寵物貓大多有種奴性。從小就被安排在安樂窩長大的貓,基本上已失去了大部份天性,所以花貓比較靈活且有性格。

以前我住的那種舊樓有開放式的露台,是無法防止貓兒溜到外面玩耍的,但我們都仍然一直採用開放式政策飼養,除了在媽媽拜神的時候,因為牠們會偷吃祭品,所以會暫時用繩繫著牠們。平常都是讓牠們自由自在的生活,我要找牠們的時候就會敲打牠們的飯碟,一般情況下不出一兩分鐘就會自動現身。

自我懂事以來,這些花貓都是伴著我走成長的路,最老那一隻而又最懂事的虎紋貓,大概伴著我有二十個年頭(實際年數已記不清),牠走了後剩下的貓女兒也伴我走了好多年,雖然已成往事,但偶爾也會想起這倆母女的。


圖片:攝於香港。大澳。倆母女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026 1973

可按下圖片放大!


今天,話不多說。

請現在就打開您的電腦揚聲器,
並把室內的燈光調暗,
讓我們一起聆聽1973年的經典電影主題曲:

(best view with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The title song of The Way We Were (By Barbra Streisand)


  • The Way We Were 電影簡要


  • Barbra Streisand 芭芭拉‧史翠珊簡要



  • 圖片: 攝於香港。鹿頸。南涌

    Monday, October 09, 2006

    025 樣樣皆皮毛


    可按下圖片放大!


    倪匡的生命中,有許多時代,每一個時代,他都玩得盡心盡力,成為專家為止。但是一個時代結束,就絕不回頭,他所收集的,也一件不留。——摘錄自蔡瀾《老友寫老友》

    看著電視上 數風流人物 的倪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武俠科幻奇情周身刀張張利。節目完畢,關了電視,在電視顯像管內反映到一個不只有十八種嚐好,但樣樣皆皮毛的……我,自慚形愧。

    圖片:攝於香港。以前玩了三四年的其中一種嚐好

    Sunday, October 08, 2006

    024「抵到爛」

    可按下圖片放大!


    從小就喜歡看一些名人格言,因為文字少,閱讀省時且收效大,特別適合我這種懶人。比起一些長篇大論說道理原來到最後可以用簡單幾個文字來歸納的文章(就像我這篇文章),相對地「性價比」高很多。

    當中的理念其實就像現在流行的天皇補習社强調的:「用最少溫習時間,考取最高的分數,中學會考無難度,Yeah~~」 完全一樣。時間是該用來玩耍的,怎麼可能用來荒廢在學業上,要不然每日有那麼多樣「潮爆」玩意待著我們去嘗試,一天非得要四十八小時才夠用。

    前幾年路過書店,就給我看到了幾張印上很有意思句子的咭片,連忙把它們買下來,選了兩張拿到附近的照相館訂做一個相框,回來後掛於房中,自覺很有意思。

    幾塊錢的咭片、裝裱在幾十塊錢的相框內,帶來幾千億萬個「警醒」,性價比真的很高,,用廣東話來形容是「抵到爛」,至少我這樣認為。

    圖片:攝於香港。兩張被我評為「抵到爛」的咭片

    Friday, October 06, 2006

    023 被遺忘的時光

    可按下圖片放大!


    電影《無間道》裡陳永仁(梁朝偉飾)一句對白「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家傳戶曉。這不但將一眾音響發燒友窮一生精力追尋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濃縮成九個中文字;還將一度陷入出版低潮的華語老歌CD 銷售數量起死回生;更令本來垂死掙扎的本地電子管(膽機)音響業重見天日,這確實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電影的影響力,可想而知有多大,難怪電影業一直被稱為「夢工場」。


    相信資深的電子管音響發燒友沒有一個會對蔡琴的名字感到陌生,在電影《無間道》中不斷出現的那一段低吟,就是收錄在蔡琴《民歌‧蔡琴》CD 內的一首《被遺忘的時光》,因為《無間道》電影系列而再度走紅,更是貫穿一、二、三集電影的主題曲。電影《無間道》現在已被外國電影公司重拍成(THE DEPARTED)《無間道風雲》(港譯),到底洋鬼子又會怎樣翻譯這一句電影內的經典對白「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另外又會用那一首歌代替蔡琴的一首《被遺忘的時光》?我是很有興趣知道。

    對音樂的認識是始於少年時候,七、八十年代都是「黑膠碟」的天下。對現在的一代年青人來說,可能是有點年代久遠。哥哥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音響系統播放歌曲,天天如是,那個時候的主流歌曲仍然是以英文歌為主,華語歌僅只佔極少數。那些英文歌曲以我當時的年紀根本就不曉得歌手在唱甚麼,但大部份的旋律到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著實都很好聽,我就是一個這樣被音樂薰陶下長大的小伙子。到我長大後有了經濟能力,就開始聽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我對很多歌詞都非常熟悉,亦想起了少年時候曾經夢想過要為電影配樂,這一段差點被我遺忘了的時光……


    《被遺忘的時光》的首幾句歌詞:
    ‧是誰……在敲打我窗
    ‧是誰……在撩動琴弦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



    圖片:攝於香港。我的電子管音響及《民歌‧蔡琴》CD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022 天馬行空創作人

    可按下圖片放大!


    家裡除了堆積如山的CD 外,另外就是沉迷於寫作時侯買下的書,最過份的時候,書本可以佔領了我的四份一張睡牀,現在回想起來,是有點不可思議的。

    認識一位無書不歡的朋友,是一天蛀食三五萬字視作等閒的人,用博覽群書來形容他,一點都不過份。但請不要聯想他的樣子是像電視上那些一千度近視,書本當睡床的呆蛋,事實上正好相反,他外表和一個正常人無異還非常聰明,不過,他家裡的書櫃,就只有三數本工具書和一系列黄易的連載小說,他的書庫基本上是設在圖書館中。

    為甚麼我會提到黄易?蛀書朋友提到在黃易的小說中,可以讀到宗教歷史、宇宙天文、科學醫學、藝術美學等風馬牛不相及的知識。而故事內裡的情節時常出人意表,非要看到最後一章一節是永遠也猜不透會有怎樣的結局發生,科幻小說如此,武俠小說亦如是。所以對他特別有印象,但可惜的是,他的一本作品我也沒看過。

    說實在的,我自己一向對於文字的記性不好(我認為我是用圖像記憶法的人),特別對長篇小說更糟,故事人物越多,我會越看越混亂,曾看過的長篇小說可以在很短的時段內忘得一乾二淨,只剩下一些零碎的記憶(可能我有很多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就是這樣不知不覺間培養出來)。所以一直只看散文和短篇小說。喜歡的作家有林語堂、倪匡(衛斯理)、李敖、日本的渡邊純一、香港的劉以鬯、黄碧雲……還有很多很多,不能盡錄。


    黃易簡介:原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曾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並獲得「翁靈宇藝術獎」。其後,黃易出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專責推動香港藝術與東西文化交流。1989年辭職,並開始從事創作,著有《大唐雙龍傳》、《邊荒傳說》、《尋秦記》等多部流行小說。


    圖片:攝於香港。部份我最喜愛的書

    Monday, October 02, 2006

    021 音樂。就是生活

    可按下圖片放大!


    曾經沉迷過很多嗜好,包括音響、攝影、電腦、保齡球……數之不斷。


    我一直覺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不同的嗜好,沉迷於每一種嗜好的期間,就會對某方面的專門知識有更深入了解,但另一方面,背後也要花大量金錢作為支援,在我的立場,「發燒友」就是「敗家仔」的代名詞。


    自從打保齡球受過傷以後,已經變成了觀眾的我就被迫要淡忘這種曾經一週內練習四晚的瘋狂舉動。我終於感受到一個受了傷的運動員,再不能繼續練習及比賽時的無奈心情……


    電腦硬件,只要投入大量金錢就可以擁有一部超級無敵電腦,沒甚麼挑戰性,在很短時間內熱情就在不知不覺間冷卻,成為一個切切實實的用家而並非玩家。


    攝影要投入大量金錢、時間、精力,但仍然是目前的主要嗜好。


    音響,就是最虛無縹緲的嗜好,亦是最多混水摸魚的專家參與,這是個比攝影更無底的深潭,慶幸早已戒掉這種嗜好。


    而唯一的持續多年的就是聽音樂。我這個人比較濫,基本上從尹光的相士大隻西到Depeche Mode的People are People到鬼太鼓座的尺八五木搖籃曲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 Overture到任白的帝女花.....等等,我都有興趣。家裡的CD加上MP3要聽一個循環,保守估計可能最少要三至五年……簡單一點說,我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垃圾桶」。


    我最喜愛的樂器是西洋鼓,但很可惜直到現在還是一竅不通。說到樂器,就想起了一個每次看完都幾乎要流下眼淚的MTV,可能是我未來的寫照。更想起生活的磨人、想起理想的追尋……





    圖片: 攝於香港。
    我最常用的組合: AKG K-271 Studio headphone, ZU Mobius headphone cord.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020 執迷不悟

    可按下圖片放大!


    自己對人像照片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的意思不是那一種在技術上的「利到手、清到無倫」,要拍到這種照片並不困難,有好器材好模特兒好光線好背景;基本上己成功了一半。

    我可能是人像照片看得多了有點膩,要求就越來越偏離正常軌道。我注重的那一些是整體上的氣氛、感覺,就是英語裡頭的有”mood”,說來又好抽象,但我真的不知怎樣用準確的詞語來形容我的喜好。

    不過,形容不了倒也沒所謂,你可以喜歡你的,我可以繼續沉迷我所執著的,兩者其實並沒衝突。

    圖片: 攝於香港。Niki Chow周麗淇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019 畫雞蛋

    可按下圖片放大!


    他上的第一個堂課習作就是畫雞蛋,以後接著第二課,第三課仍然是畫雞蛋。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要開口問老師為甚麼他於課堂內就只有畫雞蛋。「世上沒有絕對一樣的雞蛋,儘管是同一只雞蛋,角度不同光線不同,畫出來的也不一樣。畫雞蛋其實是基本功,要練到執筆時能純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才算是功夫了得。」老師如是說。他聽後受了啟發,每天也同樣的畫著雞蛋,最後,他終於成了一名藝術家。

    或許有人會問,畫雞蛋跟攝影技術有甚麼關係?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構圖」就是攝影技術裡的「畫雞蛋」。這雖然不是攝影基本功裡的唯一答案,但這種練習,對未能掌握構圖技巧的攝影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訓練,因為,我們要明白構圖對一張攝影作品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作用。

    攝影師怎樣利用構圖引領觀賞者的視線;怎樣利用光線明暗突出主體——凡此種種,有著攝影構圖的基本法則。構圖有分前期構圖,和後期構圖。前期的就是說在一張攝影作品成像之前,照片上的各個基本細節位置已經具體成形。後期構圖,其實就是我們常提到的「裁相」。

    裁相,只能當作是一種構圖的基本訓練,在照片的有限空間裡,創造最突出的畫面,令到觀賞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表達的主題之上。另一方面,裁相有時可以是前期構圖的事後補救。但希望大家要注意的是:前期構圖絕對比後期構圖(裁相)重要,我們要習慣在按下快門之前,就決定好正式的構圖。

    有看過電影《達文西密碼》的朋友大概也可能對一幅名畫《蒙娜麗莎》有點印象。其作者達文西就曾於十四歲那年到佛羅倫斯向大畫家佛羅基俄拜師,而他的第一個堂課習作,就是……畫雞蛋。

  •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 圖片: 攝於香港。Photo Imaging Asia (PIA) 2005展覽會會場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018 《奴隸》

    可按下圖片放大!


    一張照片的構思,初步的想法往往和最後成品會是南轅北轍,可能要經過思想的沉澱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手法去表達。有時是受制於客觀環境,有時是主觀因素的變動。

    這個2004年聖誕花了一個多小時拍攝好的十二幅素材,延至2006年尾才用Photoshop合成。意念出來的時候興奮莫明;成品出來之後原來不外如是……

    圖片: 《奴隸》概念來自電影《Twelve Monkeys》,是1995年在美國發行的一部科幻作品。

  • 《Twelve Monkeys》
  •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017 觀點與角度


    可按下圖片放大!


    受過素描訓練的朋友大概也知道,素描畫著重於表現物體的空間、形體、體積、結構、明暗等內容。亦以單色線條來表現直觀世界中的事物,可以表達思想、概念、幻想、象徵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帶色彩的繪畫那樣重視總體的色彩表現,而是著重結構的形式。所以,素描訓練對攝影構圖的掌握是肯定有幫助的。

    我比較喜歡拍攝靜物,一般來說如果我要拍一個物體,我會盡可能先圍繞這個物體一圈(當然有時是不可能)觀察這個拍攝物的最好角度,然後再從這個最好角度找尋最好的背境襯托,最後才會舉機構圖拍攝。好多時候,走前或退後或左右或高低移一點點的距離,同一個主體,兩幅照片可以變成完全是兩回事。

    上面兩幅照片是相同的一個草亭,第二幅我只行前一點、再向左移一點,然後蹲下拍攝,兩相照片出來的效果配合背景之後,就已經有很大分別。所以我們拍攝照片之前不必急於舉機就拍,可以嘗試先觀察多一點不同的角度。

    圖片:攝於日本。河口湖附近一間美術館外。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016 思覺盲點

    可按下圖片放大!


    每個人的攝影作品大致上也是基於攝影者對事物的理解而作出二維影像上的直接陳述。正所為”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我之所以喜歡運用黑白照片作表達方式,除了是我對黑白照片的特別偏愛之外,其次就是因為某程度上缺乏色彩的照片,往往會令觀賞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相片要表達的內容之上,而不致於重點是流於技術層面上的分析。強而有力的新聞照片,大都採用黑白照片形式表達,可能就是出於這種觀念。

    當然,我不能排除有一類攝影人,即使你給他們觀看甚麼樣的照片,他們也會好像很自然地和你說:「不太對……這張照片的主體不在黃金分割的位置上、這張照片的曝光不太準確、還有這張照片……等等。」老實說,我偶然也有這種壞習慣。我們要脫離普遍攝影人這種潛意識根深蒂固的相片觀賞法則通病,(平常我們看報章雜誌時,就沒有這種情況發生。)就得要平常多點留意並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思路。

    請不要忘記,眼睛的構造其實和攝影機原理是同出一徹。視覺上有許多盲點是我們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同樣地,我們的腦裝內也存在盲點。

    色彩豐富或獨特的照片無可厚非地能使觀賞者比較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一張內容豐富的照片,會更長久的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我真的不希望因為照片的色彩而干擾了照片要表達的訊息;由主要的淪為次要。

    圖片:攝於香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015 日貨

    可按下圖片放大!


    2005年4月深圳華強北實況


    日本化妝品SK II,在內地被驗出部份產品含有致敏金屬鉻及釹。報導一出,旋即在中港兩地掀起一波退貨潮。

    另一波的罷買日貨潮會否重現?
    到底國家民族重要?還是女仕們的秀麗面龐重要?

    我絕對不能否認在歷史上中日關係是有一段無法忘掉的過去,但畢竟如今已是2006年,假如當你在東京某大食府正等待你點了的一個燒鰻魚定食,在等候期間讓你注意到食府內閱報架上的報紙大字標題印著「中國輸日鰻魚被發現有質量問題!」,你即時的感受能怎樣形容?

    這種千絲萬縷錯綜複雜循環不息的中日瓜葛,該怎樣處理?我實在想不出方法。

    圖片:攝於深圳華強北路。2005年4月深圳市民衝擊售賣日貨商店。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014 再談。照片?

    可按下圖片放大!


    「……後現代攝影藝術創作的一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數位攝影因為已經將影像數位化,進而很容易將它進行影像合成的步驟。觀察數位影像的創作很容易發現,大部份數位影像都做出局部的顏色或形象修改(這一點即使傳統攝影裡也是常以暗房技巧來製作,只是因為傳統暗房技巧比較神祕而少人了解),甚至是繪畫性的併貼,剪接與修飾,這種技術上的發揮非常符合數位影像的功能與特色。這種繪畫性與觀念性的攝影製作方式讓我們聯想到十九世紀攝影剛發明時,攝影藝術(Art Photographys)或是集錦攝影(例如郎靜山先生的暗房集錦作品)的精神,他們主要是想要超越長時間曝光那種單調無聊的靜物、風景的主題,透過併貼製作出攝影更高的可能性。……」(引自<攝影不是藝術>章光和,頁90,2006初版二刷,田園城市文化。)

    章光和先生攝影作品的中心觀念是:「攝影是什麼,而不是攝影拍什麼」。追溯攝影術於十九世紀的起源,攝影,其實源於紀實效用,但近年數碼攝影這股洪流已經逐漸掩沒了傳統攝影的本質,在不得不面對及接受這種新世代的概念轉移之餘,我們是否應該對攝影這種活動,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層次的探討?

    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各公共圖書館借閱。(索書號:950.7 0092)

  • 章光和先生簡要

  • 郎靜山先生(1892-1995)簡要


  • 圖片:攝於香港。章光和《攝影不是藝術》內頁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013《War Photographer》

    請按下圖片放大!


    HMV有售過一套 James Nachtwey 的 《War Photographer》DVD. 影片開頭螢幕上出現的就是我之前說的Robert Capa那句名言。

    因為James Nachtwey的內向及不擅言詞,導演Christian Frei 請來了技術人員在他的相機裝上一個迷你攝影機。讓螢幕上的畫面變成和攝影師的視線一樣,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手指與相機快門,看見他即場是如何取景、靠近拍攝體;如何適當地、猶豫地按下快門,都是這影片比較特別之處。

    想進一步了解專題攝影或專業攝影記者工作的朋友,我誠意推介這一套DVD給大家。不過我在約兩年前HMV買得到的那個版本(HK$250)只有英語旁白,並沒有中文字幕,大家要留意。

  • 《War Photographer》影片網頁


  • 圖片:(左)《War Photographer》DVD, (右) Robert Capa經典照片”Falling Soldier”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012 野孩子

    請按下圖片放大!


    曾經有好幾年時間需要不斷的穿梭於東南亞各地,每一次手上接過機票之後,心中的孤獨感覺就攸然而生。最近在一次整理舊物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堆已被我遺忘了的登機證,看著那差不多達兩吋厚的登機證,回憶湧現。

    原來,時間可以在不知不覺間溜走。

    看著這張舊照片,妳在我腦內閃過……

    ‧明知愛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妳會成為我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讓妳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野孩子》楊千嬅

    圖片:攝於香港。北大嶼山快速公路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011 驗證

    請按下圖片放大!


    “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意思是:「假如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Robert Capa

  • Robert Capa (1913-1954)


  • 終於,我鼓起勇氣到旺角嘗試驗證Robert Capa這句說話。

    對象是一個生於1981年法國藉旅居於台灣的青年演藝家,他的名字叫Mr. Velentin Lechat. 上面的一張照片,就是他在旺角作街頭表演的實況。為了不影響表演者的情緒,我關上了閃光燈,這是對表演者最基本的一點尊重(正如我們拍攝許多運動項目,都應自覺地關上我們的閃光燈)。

    在他那直徑二十多三十尺的表演範圍,我主要靠近在圍觀者的前排進行拍攝,當圍觀者的視線開始從表演者轉移向自己的時候,我感到一股突如其來的壓力。但從我的感受來說,身為一個攝影人,首先就是要突破自己排除這一種壓力,故勿論我的照片拍得好與壞,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透過這一次體驗,可以了解自己更多。

    整個拍攝過程基本上進行得相當順利,及後亦和他有過短暫的溝通,了解一些關於他的資料。我還挑選了一些照片透過電子郵件送給他,作為我的一點心意。

    圖片:攝於香港。旺角街頭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010 悟

    請按下圖片放大!


    「能使人幸福的東西,同時又可以變成他人痛苦的根源。」
    ——摘錄自歌德《少年維特的煩腦》

    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智者,他們觀察到這個社會潛藏的隱憂,進而提出忠告,但是人們總視而不見。

    如果我們被攝影器材掌握著自己的七情六慾、心靈思想,那麼那些原本能使我們幸福的工具,就成為了我們的枷鎖、甚至痛苦的根源。所以,我們應當理解、尊重智者們的語重心長。

    適當地挑選攝影器材;是件快樂的美事。盲目地追求攝影器材;最終只會自討苦吃。

    至於,智者是誰?對不起,那並不是我。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 圖片:攝於日本。伊豆半島。土肥港